加盟咨询热线:400-6159-800
金平洋时代·定制家
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资讯 > 行业动态 > 品牌故事 > 正文

全国品牌故事大赛获奖作品展播(81):寿光绿,铺满中国

作者:金平洋 发布时间:2023-04-08 分类:品牌故事 浏览:21 评论:0


导读:雪原  5月的高原,微风在山谷穿行,阳光清冽刺眼。身后是亘古不变的莽莽雪山,眼前是成方连片的蔬菜大棚。藏族姑娘潘多有些恍惚——格桑花还没开放,怎么就满眼瓜果、满眼翠绿了呢?  西藏...

雪原

  5月的高原,微风在山谷穿行,阳光清冽刺眼。身后是亘古不变的莽莽雪山,眼前是成方连片的蔬菜大棚。藏族姑娘潘多有些恍惚——格桑花还没开放,怎么就满眼瓜果、满眼翠绿了呢?

全国品牌故事大赛获奖作品展播(81):寿光绿,铺满中国

 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白朗县,一片平均海拔4000米的雪域高原,千百年来,这里的居民沿袭着古老的生活习惯,在严酷的环境中世代繁衍。

  生活在洛江镇的潘多,是两个孩子的母亲。两年前,她的丈夫去成都打工,她带着孩子和母亲留在了家乡。“白朗县的大棚园区要招人了!”一则招聘启事让潘多有点心动。电话打过去之后,潘多的心凉了半截。对方要招的是技术员。黄瓜、西红柿怎么长出来的她都没见过,还能当技术员?

  “终究还是应聘成功了,没想到操控技术一点都不复杂,排风、排湿、滴灌、遮阳、加温都是电气化、自动化,对照着标准参数,我只要负责查看设备正常运行,就是一个称职的技术员啦!”经过努力,潘多顺利得到了这份工作。

  一个月5000元的收入,让潘多生活有了底气。“以前想吃新鲜蔬菜,舍不得买,有时候想买也买不到。现在不一样了,本地能产蔬菜了,可以想吃什么吃什么。”

  忙完一天,回家的路上,潘多突然觉得,雪山更美了!

侗乡

  刚刚从新晃职业中专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侗族姑娘姚佳宁,和母亲接连闹了几天别扭。她所在的晃州镇,十八九岁的孩子几乎无一例外地去了长沙、广州打工。眼看着身边的伙伴一个个收拾行囊离去,姚佳宁越来越坐不住。可家里只有这一个女儿,母亲怎么舍得?

  新晃位于湖南省最西部,紧邻贵州,山川秀美,历史遗存丰富。但美岩大坡仅能开垦梯田少量种植,为数不多的平整土地肥力瘦瘠。

  姚佳宁和母亲的怄气,因为老师的一个电话而止息。老师打来电话说,新晃现代蔬菜产业园需要一批导游,建议她去试一试。

  翻过一座山头,母亲陪着姚佳宁去面试。幸运的姚佳宁应聘成功了。“这本来是一个种植蔬菜的园区,可当地人太好奇了,外地也有好多来参观的,公司干脆拿出了几个大棚,边种菜边搞旅游,我的任务就是给游客作好讲解。”谈起自己的工作,她说。

  三天后,是正式上班的日子。一天下来,本子上记得密密麻麻。“这个是补光灯,光照不足时自动开启。那边一排大风扇样子的叫除湿器,可以调整出适宜的温度湿度,让蔬菜生长得更茂盛……都是自动控制,感觉种菜和玩手机差不多。”姚佳宁介绍说。

  华灯初上,舞水河畔热闹起来,市井气氤氲升腾。园区的游客次第散去,只有大棚里的蔬菜兀自生长。

  姚佳宁在同学群发了条微信:“家门口一样可以上班啊。回来吧,我们风雨桥见可好?”

河套

  九曲黄河天上来,拐出一个“几”字弯,在宁夏、内蒙古边界冲击出广袤肥沃的河套平原。

  61岁的杨文军是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隆兴昌镇农民。此刻,阳光照射在成垄的苗上,小灯笼一样的红柿子挂在枝蔓上。杨文军边摘柿子边说:“现在正是柿子集中成熟期,每天能摘1000多斤。”

  过去,杨文军家种着20亩大田,每亩纯收入五六百元。2005年,他跟着寿光的技术员学会了种大棚,在传统大棚里种西瓜、柿子,纯收入提高到两万元,但每年只能种一茬。

  2018年,这里建了一片高档的新大棚。杨文军一口气承包了3个,每个日光温室约4亩,年承包费2.4万元。

  三分种,七分管,十成收成才保险。育苗、栽培、授粉、坐果等环节都可能出现技术难题,但对杨文军来说,这些都不是事儿,因为他能做到“三精准”。第一就是种植周期计算精准,柿子从育苗到移栽、开花结果、上市各需50天,选好时机集中上市能卖好价钱。第二就是茬口利用精准,柿子收完,紧接着种吊瓜,3个温室倒茬作业。第三,也是最重要的,是管理精准。大棚建设时,就预设了各种传感器,通过电气化设备自动放风、自动滴灌、精准控温、控湿,管理水平远超原来的凭经验操作,让蔬菜始终在最佳环境中生长,节水、节肥,少病害还省人工。

  黄河岸边的故事,翻开新篇。

寿光

  年轻的潘多、姚佳宁,年逾花甲的杨文军,他们相隔千万里,不曾相见。但他们的际遇转变,都源于一个共同的起点。

  这是一场持续了三十年、跨越大半个中国的接力,起点就在1989年的山东寿光。

  这一年,三元朱村的党支部书记王乐义淘汰了烧煤加温的土温室,改造、创新了冬暖式蔬菜大棚,又找来供电所的师傅们帮忙通上电,解决了浇水、照明问题。当年12月24日,第一批大棚黄瓜上市,开秤每斤10元钱,让村里一下子冒出了17个“双万元户”。第二年,三元朱村家家户户建大棚,一个棚的收入比得上城里七八个工人的工资。

  技术试验成功后,寿光人开始走遍全国传授技术。那几年,仅有800多人的三元朱村,就有200多人常年在外,其后三十多年,寿光常年有一万多人全国“播绿”。

  前台的一万多人负责“传授”,背后是百万人民的全力“研发”。从最初的全手动作业,到自动卷帘机、自动放风机、水肥一体化、阴雨天电灯补光……技术成熟一项,寿光人便推广一项,使偏远地区的大棚,也始终跟得上最前沿的步伐。

  你全力探索,我满格供电。三十余年寿光蔬菜大棚发展史,与寿光供电软硬件升级、精心服务的历程紧密相连。三十多年来,寿光蔬菜产业技术革新的每一步,国网山东寿光市供电公司始终都和菜农站在一起,全面对接电力需求,思路未动,电力先行,超前谋划,积极布局,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路上提供了坚实的电力保障,为寿光蔬菜产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竭的“原动力”。

  他们的付出在背后,默默无闻;他们保障的成果,通过技术员、龙头企业源源不断传播到大江南北、黄河上下,改变了全国农民的生活,实实在在。

  三十年初心不改。而今,国网山东寿光市供电公司继续在保障产业发展的路上全力以赴,在“绿色生态智慧”的路上探索向前。

未来

  在寿光市洛城街道寨里村,占地3000亩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,以8000平米的研发中心,分子生物学、细胞工程等6个公共实验室搭建而成的国家级蔬菜产业研发平台,正成为中国蔬菜产业技术创新的“新引擎”。

  其中,国网山东寿光市供电公司在此实施的乡村绿色生态智慧能源项目,作为“新引擎”中的核心部件,备受关注。

  研发团队在全面构建多能耦合的能源网架的基础上,对园区数据采集、信息通信、数据分析等环节进行整合,研发了集能源负荷预测、协同优化、运营管理于一体的智慧能源管理平台,突破传统能源系统简单独立的运行模式,实现了综合能源系统“源供储用”协同优化调度和电网友好交互,成为整个园区用能管理的“中枢大脑”,实现了清洁能源“就地化”消纳、农业生产“智慧化”管控、居民住宅“零能化”改造、园区用能“智能化”决策,比现行应用的荷兰模式降低耗能一半以上,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。同时,装备正压环控、精准水肥、潮汐灌溉、智能管控、多功能机器人等多种高端设备,成为国内农业信息化、智能化的创新之举。

  这些项目的实施,将绿色生态、智能管控与乡村振兴进一步紧密相融,为蔬菜产业上档升级注入强劲绿色动力。

  未来,这些前沿技术将以寿光为起点,点亮更多乡村的振兴之路,更加深入地改变当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。

  三十年创新不断,三十年一脉相承。电力赋能产业,服务乡村振兴。未来,国网山东寿光市供电公司将扎根寿光,以更加优质的供电服务,助力“寿光绿”铺满中国大地。


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18376601@qq.com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取消回复欢迎 发表评论:

品牌故事排行
标签列表
搜索
最近发表